文/沈慕文
自从有毒奶粉事件以来,一时间内地食品的安全性倍受质疑。可以说,不是从事食品专业的人也可以随便举出几种常见的危险有毒食品。比如加了膨胀素的西瓜,俗称爆炸西瓜,地沟油,加了避孕药的带顶花黄瓜,添加了硼沙等有毒防腐剂的食品等等,这样的个案不胜枚举,直弄得人人心慌,不知道自己还能吃些什么,不能吃些什么。
如果说毒奶粉事件是摧毁公众对国产食品的信心的话,那么其后来更多有毒食品个案的出现,更是雪上加霜。其实,有毒奶粉已经为我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因为制作有毒食品的企业或个人连最应该保护的下一代,最为无辜和弱小的婴幼儿也可以下得了毒手,试问,他们还有什么不能做,还有什么不敢做呢?
为何这一起起有毒食品事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有一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引发出越来越严重的态势。只因执法不严,监管部门不作为。我们总能见到这样的怪象,食品安全出了大事后采取大事化下,息事宁人的态度,被媒体曝光了才出来应付一下大众,平时对食品监管工作疏于规管和滞后。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又怎能抵御和防止有毒食品的蔓延。
如果监管是从食品的源头上,原料上就加以把关;对企业的生产资格,过程和制作设备的卫生有明确的要求;对制作人员职业道德,技术能力等加以具体的规范;对食用产品有一套健全而完整的检查体系;再对违法制作有毒食品行为严厉打击,采取罚款,法律制裁等严厉手段,我们的食品安全情况最起码不会像现在这样糟糕。
食品安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皮球,可以任由各部门之间踢来题去。它更是一个烫手山芋,从来没有一个部门肯站出来说一句负责的话。每次出了问题,只是抓几个涉事人员,草草了事。导致各地食品安全事故如原野上的草,春风吹又生的局面。有见及此,最近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终于推出了新的措施,明确要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区(县)长负责制,统筹推进市县两级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实现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全链条监管。
其实,笔者更为看好的是地方成立跨部门监察小组统一去执行食品安全的审查和监管,再由国家成立相对部门统一规范管理。而不是将食品安全与当地一把手官员的乌纱帽并列,与个人的政绩相挂钩。像这种一把手不是读食品安全专业的人,你叫他如何外行管理内行?如果下面的部门出了乱子,出现了食品安全事故,做领导的是保市民的安全还是保自己头上的乌纱帽?这样的做法能不能收到实在的效果,真的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另外,还有更为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这在食品生产领域已经屡见不鲜。一个地区如果只依靠自己人管理好自己人,这简直是在开国际玩笑。
深究食品安全问题迟迟不能得到解决的根源,是在于犯罪成本太低,监管力度薄弱,官员责任感低下等原因。在此,我们不希望的是公众要求官员和部门去做具体工作,他们才去做,而是希望他们能自发性地自觉地去做好份内之事。也更不希望官员的升迁政绩问题与食品安全有任何内在的联系,一说到政绩总让人摸不着头脑,保护食品安全应该是各地有关部门最起码一项任务。我们希望的是每个监管部门的人能够秉着维护大众利益和生命安全而去做实实在在的工作。
食品做不得半点虚假,同样,官员们的工作更做不得半点虚假。一个普通市民吃的东西的质量或许与官员们吃的特供有机食品的质量相差太远。但同样是人,同命同价,理应得到相同的保障。并非要等到官员们自己也吃了有毒食品的苦头后,才能够醒悟出食品安全的重要。
评论